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

  依據我們對「內側摩擦症候群」的研究發現及執行「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經驗,二○○七年起,我們開始推動一套整合型的全方位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計畫——「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nee Health Promotion Option, KHPO)。認同我們理念的各科醫師包括:骨科、家庭醫學科、老人醫學科、風濕免疫科、復健科以及相關護理人員,都可加入這共同照護病患的行列!

有別於大眾熟知的傳統觀念,「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強調的是:

  1. 提供醫療體系正確『膝關節健康促進』之觀念推廣,利用多元衛教,透過影片播放方式讓民眾吸收膝關節保健新知,並協助慈濟醫療志業各分院成立治療中心,以醫療專業智能引導膝關節健康促進之醫療方向,達到維護民眾膝關節健康的願景。
  2. 結合基礎與臨床研究,研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整合型治療,包含骨科、復健科、一般內科、老人醫學科等專業治療。我們給予精準術前診斷、提供完整的術後全程照護。以高品質的智慧護膝觀念及高滿意度的醫療服務,藉著積極治療態度,我們守護著膝關節健康、進而提升民眾生活品質。
  3. 持續舉辦醫護人員相關研習課程教育英才,推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整合型治療理念,讓更多患者受惠。
  4. 秉持高優質的國際醫療水準,並以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整合型治療為核心概念,透過持續、積極與計劃性的行銷,將高品質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整合型治療理念,推展至全世界。

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五個分期,獨創整合型治療方案,進行關鍵三項對策:

對策一:第一至第二期為智慧護膝保健期

  不需吃藥,亦不需打針,主要目的是讓患者及其家人建立正確護膝觀念,了解這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並非自然老化,教導與追蹤患者,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並包括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軟組織伸展的居家保健運動,以增加關節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預防膝關節持續磨損退化。

對策二:第二至第三期為關鍵期

  當對策一無法阻止膝關節問題繼續惡化時,多數患者會需要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移除關節腔內不正常的摩擦現象、清除發炎組織、微調軟骨間鬆緊度,以減輕關節腔內壓力,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與再生,再輔以手術後積極的保健療程,80%軟骨有再生機會。

對策三:『微重建手術』及『精準人工膝關節置換』

  倘若已拖延至第四~五期,或者當對策二無法阻止膝關節問題繼續惡化時,就必須施行置換人工膝關節了。若是進行傳統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依照過去國外臨床的研究還有30%的人未能滿意治療效果,這是因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手術醫師並未處理「內側皺襞而引發摩擦症候群」,或是手術後疤痕組織造成敏感刺激等症狀。

  我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整體治療所提出的全新理論:針對性的根除所有導致膝關節「退化」的不利因素,可以使受損軟骨再生。相較於傳統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關節鏡手術方式(其治療之有利機制並不明朗,而治療結果也是參差不齊),我們所提出的「關節鏡內側放鬆手術」、「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以及「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不僅治療理論基礎明確,臨床治療結果的追蹤觀察也已證實其療效,能為多數患者的膝關節帶來重生希望。

  以下將一一介紹「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每個步驟。若能仔細看完,應該就能徹底了解平常該如何正確使用您的膝關節了。萬一出現毛病,也能先行自我保健。有了這些知識也等同得到了就醫須知,必要時,更可避免因病急亂投醫產生的不良後果!

手術方式比較

  在接受「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治療前,必須以放射線檢查全面評估膝關節的狀況,依站立情況的前後、側面及平躺屈膝等三個方位之標準X光檢查,對每個膝關節腔建立臨床分期,以作為決定治療方式的依據。關節間隙變窄的程度、骨刺嚴重情形、股脛角度、以及是否有鬆動不穩定的現象是評估的主要參數,我們以三個關節腔中最嚴重者作為整體關節「退化」的最後分期期數(表1是以內側腔為例)。多年的累積經驗發現,這樣的分期方式,可以預估在實際進行關節鏡檢查時的發現。

表1 依X光檢查結果的內側腔臨床分期和關節鏡檢查發現的相關性

期別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骨刺 股脛骨角度 穩定性 關節鏡檢查發現
疑似 正常 正常 表面平滑、但失去正常彈性
不超過1/2 疑似 >0 正常 表面不平滑,軟骨中度磨損(表面隆起、纖維化)
顯著,超過1/2 確定 接近0 正常 深度軟骨磨損(軟骨裂開、下方骨頭外露面積小於1/2)
間隙消失 顯著 <0 正常 全層軟骨磨損(軟骨下方骨頭外露面積超過1/2)
間隙消失 顯著 嚴重變形 鬆動、不穩定 軟骨完全磨損

以下是正常的膝關節以及不同「退化」程度的正面X光片及關節鏡表現:

Card image cap

正常:
關節間隙正常,以關節鏡檢查,軟骨表面光亮平滑。

Card image cap

第一期:
關節間隙正常,以關節鏡檢查,軟骨表面光澤減低,失去平滑感。

Card image cap

第二期:
關節間隙變窄,骨刺尚未產生;關節鏡檢查可見:軟骨表面光澤消失,有局部隆起的現象,彈性明顯變差。

Card image cap

第三期:
關節間隙變的更窄,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軟骨表面已崩裂、磨損,產生有如蟹肉般的鬚狀物。

Card image cap

第四期:
關節間隙幾乎完全消失,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部分軟骨已完全磨損,露出下面的硬骨。

Card image cap

第五期:
關節間隙完全消失,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軟骨完全磨損;因嚴重變形,外側韌帶已鬆弛,失去穩定性。

  對於所有第一、第二期及某些第三期病患,為智慧護膝保健期,建議在醫護人員監控下先接受保守治療三個月~六個月,不需吃藥,亦不需打針,主要目的是讓患者及其家人建立正確護膝觀念,了解這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並非自然老化,教導與追蹤患者,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並包括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軟組織伸展的居家保健運動,以增加關節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預防膝關節退化。原則上,需要反覆彎曲膝蓋的動作或運動是有害的,表1所列的活動和運動就是以此原則列出,其他未被列出的,可依此原則類推。


表1 對膝關節適合或有害的活動

適合的活動 有害的活動
走路 爬樓梯或爬山
慢跑 重複蹲、跪(例如:園藝活動)
高爾夫球 騎腳踏車
自由式、蝶式游泳 蛙式、仰式游泳

圖1簡單的復健運動

A.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B. 壓膝運動
C. 抱膝運動

復健及肌力訓練

最經濟、方便而有效的方法
 (1)股四頭肌強化運動:保持膝關節完全伸直的抬腿肌力訓練(A圖)
 (2)在每次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後,進行緩和極度彎曲的抱膝(C圖)、 以及完全伸直的壓膝運動(B圖),已維持關節本身的活動度,減輕關節僵硬

此外,若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 膝關節周圍的肌力訓練和軟組織伸展的居家復健的教導和追蹤執行情形, 建議由接受過相關訓練的特定人員(如個案管理師或專業護理師)密切管控。
下載連結:下載 1

  一旦做好每個關節腔的臨床分期,除了必要執行的保守治療,我們可根據表3的指引決定個別病患可能需要接受的手術方式。對於第一至第三期的病患,相較於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最好的選擇。至於第四期病患,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雖是首選,考量病患的意願、心理、及社經條件,必要時,「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也是很好的選擇。

期別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 膝關節微重建手術 精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
+++ ++
+++ ++
+++

整體滿意度高達九四‧一%

  手術一年後,依然有511個病人,統計有844(97.9%)個受影響的膝關節收錄在這篇研究裡。平均開刀年齡是64歲(標準差:10)。794(94.1%)個膝關節的主觀評價是令人滿意的。其中有379個病人657(77.8%)個膝關節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70個病人的71(8.4%)個膝關節接受單一關節面關節置換手術,116個病人的116(13.8%)個膝關節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在關節置換組,病人整體滿意度高達100%。在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組,整體滿意度為92.4%。其中可再細分,228個第二期膝關節炎的病人滿意度有91.2%,在327個第三期膝關節炎的病人滿意度達93.6%,在102個第四期膝關節炎也有91.2%。而第四期膝關節炎組,有三位病人追蹤一年後才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這樣的結果是令人興奮的:對於第四期的患者,若是在傳統觀念主導下,是非得置換人工關節不可的,然而,「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卻能讓四分之三的第四期患者在治療後三年仍然滿意他們的狀況而不需置換關節。我們期盼持續的追蹤,會發現這些病患逐年改善。

  而,二、三、四期病患滿意度的不同表現,直指盡早就醫的重要性。

骨性膝關節炎=退化性膝關節炎


  「骨性膝關節炎」是指膝關節因種種因素造成關節的疼痛、功能不良,或者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破壞進而出現變形。 

  「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就是「骨性膝關節炎」;當膝關節問題長期未得到適當治療而造成更嚴重的膝關節機能減退、直到關節軟骨完全磨耗殆盡,膝關節逐漸嚴重變形,久而久之愈趨嚴重。 

  後來一般骨科醫師用來統稱膝關節問題,連無法解釋的膝關節疼痛,從輕微I期到嚴重V期都被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倘若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首先要向醫師確認是退化到幾期。畢竟不同的退化期數代表不同的嚴重程度,自然也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 

  我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整體治療提出的全新理論:針對根除所有導致膝關節「退化」的不利因素,可以使受損軟骨再生。相較於傳統的關節鏡手術方式(單是沖洗或磨整關節面,其治療之有利機制並不明朗,而且治療結果也參差不齊),我們所提出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與「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不僅有明確治療理論基礎,還有嚴謹的臨床治療研究結果,定期追蹤觀察也證實有其療效,能為大多數患者的膝關節帶來重生希望。

臨床上的分期

表1 依X光檢查結果的內側腔臨床分期和關節鏡檢查發現的相關性

期別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骨刺 股脛骨角度 穩定性 關節鏡檢查發現
疑似 正常 正常 表面平滑、但失去正常彈性
不超過1/2 疑似 >0 正常 表面不平滑,軟骨中度磨損(表面隆起、纖維化)
顯著,超過1/2 確定 接近0 正常 深度軟骨磨損(軟骨裂開、下方骨頭外露面積小於1/2)
間隙消失 顯著 <0 正常 全層軟骨磨損(軟骨下方骨頭外露面積超過1/2)
間隙消失 顯著 嚴重變形 鬆動、不穩定 軟骨完全磨損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治療指引

傳統關節鏡手術與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有何不同


  傳統的關節鏡手術對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只是漫無目的做沖洗、清創、及骨鑽孔的動作,這些是可以暫時緩解關節疼痛問題,但無法維持長期的治療效果,在各國際學會提出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指引之中,已明確的將其列入沒有積極療效的手術。

  而我們中心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rthroscopic Cartilage Regeneration Facilitating Procedure, ACRFP)」則是結合基礎研究,在已了解病因之後,為了移除這些病因發展出來的創新手術觀念及方法。依照每個膝關節不同的嚴重期程度,執行以下各種單一術式:如「關節鏡內側放鬆術」(AMR)、「滑膜切除術」(Synovectomy)、「軟骨形成術」(Chondroplasty)、「部分半月板切除術」(Partial Meniscectomy)、以及「經皮外側放鬆術」(Percutaneous Lateral Release, PLR)等。

最終治療標的包括:
  1. 移除剝落的軟骨碎片、摩擦的內側皺襞、發炎腫脹變厚的滑膜囊及相關的發炎組織,避免膝關節內的異常摩擦或夾擊現象。
  2. 修整、適度調整關節腔內軟骨、韌帶等軟組織之間的鬆緊程度,釋放因軟骨組織長期反覆發炎引起的過度張力,以解除關節面軟骨承受的不當壓力,讓身體有機會修補軟骨損傷。
  3. 清除膝關節內所有會引起軟骨崩解的肥厚發炎滑膜囊。
一般的骨科醫師要能成功執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需具備以下條件:
  1. 須有執行關節鏡手術的能力 僅有部分受過運動醫學專科訓練的骨科醫師具有這能力,要在嚴重退化的狹小膝關節腔執行手術,需要更精巧熟練的技術。
  2. 接受過「膝關節健康促進研習課程」 安排至本中心實地觀摩,學習手術技巧,並累積三~五年的臨床經驗,若僅是按圖索驥是無法明瞭這項技術的精髓。
  3. 認同「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新觀念 唯有充分了解才能以共同的理念照護病患,以全新觀念領導醫療團隊。

骨性膝關節炎期其對應之關節鏡影像

第一期: 
關節間隙正常,以關節鏡檢查,軟骨表面光澤減低,失去平滑感。

第二期: 
關節間隙變窄,骨刺尚未產生;關節鏡檢查可見:軟骨表面光澤消失,有局部隆起的現象,彈性明顯變差。

第三期: 
關節間隙變的更窄,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軟骨表面已崩裂、磨損,產生有如蟹肉般的鬚狀物。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

關節鏡手術相關配備: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執行解剖圖:

A圖:「關節鏡內側放鬆術」的切除範圍如膝關節側視簡圖的陰影區所示;半月板上方(標記*線的橫截面如B圖所示)
    B圖:交叉陰影區表示半月板上方關節囊切除的範圍,須注意只切斷深部內側韌帶。

  完整執行的「關節鏡內側放鬆術」在完成手術後,可由髕骨的活動度檢查並驗證內側放鬆的程度是否足夠:當膝蓋完全伸直時,以關節鏡試探原本緊閉的內側髕股關節間隙是否容易被撐開;或是直接以手指搬動髕骨,看它是否可被輕鬆的左右搬動。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影像: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完整的「關節鏡內側放鬆術」。A圖,近端的膝關節肌肉附著點(箭頭處)應截斷;B圖,前方滑膜半月板連結處(箭頭處)應分離;C圖,膝內側凹槽應清除至後方角落(箭頭處);D圖,內側半月板的滑膜半月板連結處(箭頭處)應清楚可見;E圖,在情況較嚴重的病例,應釋放緊縮的鵝足肌群筋膜(箭頭處);F圖,內側放鬆手術前;G圖,內側放鬆完成後。  

  這項手術的臨床治療經驗也支持我們的論點,我們對接受「關節鏡內側放鬆術」治療的一七三位、二五五例罹患不同「退化」期別的膝關節所做的治療效果分析顯示:「關節鏡內側放鬆術」是緩解「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的有效方法,大多數術後追蹤超過四年的病患,在接受追蹤檢查時,明顯感覺疼痛減輕許多,功能也因此得到改善,證明「關節鏡內側放鬆術」確實可以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程並贏得病人的滿意。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治療成效

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需配合的運動與注意事項

  不同分期骨性關節炎,必須搭配適當的治療方式,手術後的衛教重點是針對恢復期產生的症狀加以處理的方式,以表列方式讓病人更可一目瞭然:

復健運動

圖A.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目的: 增強股四頭肌力,維持膝關節動態
的穩定性,達到保護軟骨的作用
方式: 坐於有靠背、穩定的椅子上,單腳
打直抬起,腳踝勾向身體,維持 10
秒鐘,放下2-3秒數後,同一腳執行
10下後才換腳
次數: 每日4次,每次10下,每下10秒鐘

圖B. 壓膝運動

目的: 矯正膝關節屈曲,維持膝關節靈活
度, 降低軟骨間靜態壓力
方式: 坐於椅子上時,小腿放於一張同高
的椅子上,膝關節下方懸空,雙手
穩穩地將膝關節往下壓至有拉筋的
感覺維持10秒,兩腳交替做
次數: 每日4次,每次10下,每下10秒鐘。

圖C. 抱膝運動

目的: 維持膝關節靈活度,預防術後疤痕
過度 纖維化,降低軟骨間靜態壓力
方式: 剛手術完建議坐於床上,臀部靠近
牆壁,雙手慢慢將大腿抱向身體,
感覺緊繃輕微疼痛時,雙手固定在
小腿處,10秒後再漸進式的增加彎
曲角度,時間以 30秒~2分鐘為限
次數: 每日4次,每次1下,每下30秒~2分鐘

如何分辨「關節鏡清創」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

  患者如何明確地分辨醫師是進行「關節鏡清創」還是「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一般不了解「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患者,如遇到將「關節鏡清創」包裝成「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無法分辨真偽。因此,我們在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科網站上,提供給患者更多詳細資料,提供曾經來接受訓練的醫師及醫院供選擇,也建議自行閱讀「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以了解「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仔細聽聽醫師對自己病情的解釋外,並且詢問醫師幾個相關問題,例如:

  1. 什麼是「內側摩擦症候群」?
  2. 手術如何進行?
  3. 手術要處理甚麼?
  4. 關節鏡手術療效如何?
  5. 軟骨能自我修復嗎?術後如何保健?
  6. 甚至可以再進一步詢問醫師,平均一年有幾例?成功率如何?
如此就能得知這位醫師是否有「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觀念,以及執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能力。

  在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清除包括「內側摩擦現象」、外側壓迫症候群、滑膜炎、軟骨碎片和半月板破片等造成軟骨損傷的主因之後,術後照顧的目的是要啟動並輔助受損軟骨的自然修復能力。這些方法統稱為「術後軟骨再生促進療法」(Post-operative Cartilage Regeneration Facilitating Modalities, PCRFM),包括:

1.復健運動:是最經濟、方便而有效的方法

  1.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保持膝關節完全伸直的抬腿肌力訓練(圖 A)。
  2.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術後三個月期間,復健運動的目標是防止傷口癒合期的疤痕攣縮及伴隨而來的「內側摩擦現象」復發,在每次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後,進行緩和而極度彎曲的抱膝(圖 B)以及完全伸直的壓膝運動(圖 C)
  3. 為了促進軟骨再生,術後一年內,應嚴格遵循表3所列適合的日常活動和運動,避免膝蓋反覆彎曲(可能會產生阻礙軟骨再生的摩擦力)。最方便而有益的運動是平地健走,也可藉此控制體重。
  4. 一年後,可視情況逐步恢復正常的活動及運動習慣。
  5. 如同側底執行口腔衛生保健之於蛀牙或是牙周病,膝關節周圍的肌力訓練和軟組織伸展活動,可以預防軟骨組織之再度破壞,應盡可能長期持續執行。

A.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B.壓膝運動

C.抱膝運動

2.各種刺激軟骨增生的方法:花費較高,效果尚未完全確定。不過,持續有研究報告肯定這些方法能抑制發炎反應。其中,血小板濃縮製劑(PRP)已被證實可促進軟骨細胞的合成代謝,增加修復能力,或可嘗試使用。

  雖然醫界普遍認為關節透明軟骨沒有或僅有低再生能力,但也有學者觀察孕婦生產前後及外傷後的病人,發現關節透明軟骨在胎兒、產後新生兒或人體受傷後,確實有明顯的增生及復原能力(Onyekwelu I, 2009)。回溯相關文獻研究,也發現早在二○○二年(Kanamiya T)及二○○三年(Koshino T),他們從各種不同膝關節炎畸形矯正案例的研究中,就已經觀察到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的直接或間接證據。Aigner等人在二○○六年進一步指出,關節軟骨顯現的低代謝轉換,混雜了高度併行的合成和分解兩種代謝途徑,此一觀點跟傳統認為關節軟骨的代謝近似於停滯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關節透明軟骨是否具備再生能力?現代醫療界雖仍無一致看法,一般認為,只要找出關節軟骨如何維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平衡的因素,就能解開軟骨維護與「退化」的生物學關鍵,以停息醫界爭論,這當然也是當前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課題。

  我們經由一系列的研究和長期臨床觀察,發現並定義了一個因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長期互相摩擦而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其多樣性的臨床表現——「內側摩擦症候群」,不僅能解釋大多數「退化」性膝關節炎已知的症狀、病徵和危害因素,也可能是原發性「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要病因。此症候群若合併其他有害因素,如外側壓迫症候群、局部性滑膜炎、軟骨或半月板碎片等,將危及關節軟骨正常的代謝平衡而導致膝關節的持續「退化」。

  如能及時接受「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全程照護,適時以「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清除膝關節內的危害因素,並確實執行「術後軟骨再生促進療法」,關節軟骨就有機會恢復其自然修復力量,「退化」的膝關節也因此得以逐漸「再生」!我們的臨床療效追蹤研究發現,「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不但能讓多數病患滿意,客觀的放射線影像評估也證實,只要能徹底清除膝關節內已存在的分解代謝因素,就可能讓受損軟骨的合成代謝路徑轉為主導而揭開再生序幕。

下圖的實例說明軟骨有再生的能力: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五十六歲女性,第二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左膝內側腔證實了軟骨有再生的能力:A圖,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已清除的內側皺襞病變對應的內側股骨髁上有軟骨侵蝕情形;B圖,三年後,同一膝蓋因意外跌倒出現關節血腫而接受第二次關節鏡檢查,發現缺損的軟骨已重新長出,證明軟骨組織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這位兩側膝關節相互對照的六十一歲男性病例顯示了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好處:A圖,術前的站姿X光片,右膝(左側)內側腔顯示第三期 、左膝(右側)內側腔則為第二期「退化」性膝關節炎,僅右膝施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B圖,四十六個月後因左膝明顯不良於行而再度回診,相較於逐漸退化的左膝,處理過的右膝狀況非常好並且已經停止「退化」;C圖,未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左膝則因變形嚴重而必須接受單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七十歲男性,右膝(左側)罹患第四期「退化」性膝關節炎,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逆轉自然「退化」病程的例子:A圖,術前站姿X光片顯示右膝內側腔罹患第四期「退化」性膝關節炎;B圖,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治療三年後,不但關節間隙因軟骨再生而打開,變形的O形腿,其「股骨—脛骨角度」也從-七度改善到-三度。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五十八歲女性,「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逆轉其自然「退化」病程的例子:A圖,站姿X光片顯示兩膝患有第四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且已嚴重到股骨內側髁有半脫位現象;B圖,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治療後三年,可明顯看出改善情形。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五十八歲女性,「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輔以「高位脛骨切開矯正手術」逆轉其「退化」病程的例子:A圖,站姿X光片顯示右膝因陳舊性癒合不良的骨折導致第四期「退化」性膝關節炎;B圖,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加上「高位脛骨切開矯正手術」治療後兩年,可明顯看出改善情形。

臨床上的分期

表1 依X光檢查結果的內側腔臨床分期和關節鏡檢查發現的相關性

期別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骨刺 股脛骨角度 穩定性 關節鏡檢查發現
疑似 正常 正常 表面平滑、但失去正常彈性
不超過1/2 疑似 >0 正常 表面不平滑,軟骨中度磨損(表面隆起、纖維化)
顯著,超過1/2 確定 接近0 正常 深度軟骨磨損(軟骨裂開、下方骨頭外露面積小於1/2)
間隙消失 顯著 <0 正常 全層軟骨磨損(軟骨下方骨頭外露面積超過1/2)
間隙消失 顯著 嚴重變形 鬆動、不穩定 軟骨完全磨損

針對一~五期骨性關節炎,可採以下三項對策進行全方位的整合治療:

對策一:第一至第二期為智慧護膝保健期

  不需吃藥,亦不需打針,主要目的是讓患者及其家人建立正確護膝觀念,了解這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並非自然老化,教導與追蹤患者,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並包括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軟組織伸展的居家保健運動,以增加關節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預防膝關節持續磨損退化。

對策二:第二至第三期為關鍵期

  當對策一無法阻止膝關節問題繼續惡化時,多數患者會需要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移除關節腔內不正常的摩擦現象、清除發炎組織、微調軟骨間鬆緊度,以減輕關節腔內壓力,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與再生,80%軟骨有再生機會。

對策三:『微重建手術』及『精準人工膝關節置換』

  倘若已拖延至第四~五期,或者當對策二無法阻止膝關節問題繼續惡化時,就必須施行置換人工膝關節了。若是進行傳統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依照過去國外臨床的研究還有30%的人未能滿意治療效果,這是因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手術醫師並未處理「內側皺襞而引發摩擦症候群」,或是手術後疤痕組織造成敏感刺激等症狀。

  本中心與其他醫師做法不同的是,我們手術時會一併處理內側皺襞故不會引起手術後的相關病變,我們稱之為「膝關節微重建手術」 或「精準人工膝關節重建手術」,我們有信心能有效降低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的不適,達到近100%的手術滿意度。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治療指引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是針對「骨性膝關節炎」(俗稱「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整體治療方案, 並非強調單一手術,而是依照病情進展決定治療方式!

臨床上的分期 IV

期別 第四期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間隙消失
骨刺 顯著
股脛骨角度 0
穩定性 正常
關節鏡檢查發現 全層軟骨磨損
(軟骨下方骨頭外露面積超過1/2)
Card image cap

第四期:
關節間隙幾乎完全消失,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部分軟骨已完全磨損,露出下面的硬骨。

膝關節微重建手術

臨床上的分期 V

期別 第五期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間隙消失
骨刺 顯著
股脛骨角度 嚴重變形
穩定性 鬆動、不穩定
關節鏡檢查發現 軟骨完全磨損
Card image cap

第五期:
關節間隙完全消失,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軟骨完全磨損;因嚴重變形,外側韌帶已鬆弛,失去穩定性。

精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精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需配合的運動與注意事項

復健運動

圖A.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目的: 增強股四頭肌力,維持膝關節動態
的穩 定性,達到保護軟骨的作用
方式: 坐於有靠背、穩定的椅子上,單腳
打直抬起,腳踝勾向身體,維持 10
秒鐘,放下2-3秒數後,同一腳執行
10下後才換腳
次數: 每日4次,每次10下,每下10秒鐘

圖B. 壓膝運動

目的: 矯正膝關節屈曲,維持膝關節靈活
度, 降低軟骨間靜態壓力
方式: 坐於椅子上時,小腿放於一張同高
的椅子上,膝關節下方懸空,雙手
穩穩地將膝關節往下壓至有拉筋的
感覺維持10秒,兩腳交替做
次數: 每日4次,每次10下,每下10秒鐘。

圖C. 抱膝運動

目的: 維持膝關節靈活度,預防術後疤痕
過度 纖維化,降低軟骨間靜態壓力
方式: 剛手術完建議坐於床上,臀部靠近
牆壁,雙手慢慢將大腿抱向身體,
感覺緊繃輕微疼痛時,雙手固定在
小腿處,10秒後再漸進式的增加彎
曲角度,時間以 30秒~2分鐘為限
次數: 每日4次,每次1下,每下30秒~2分鐘

精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成效

精準人工關節置換術式比較

各種骨水泥的比較

  你的描述正是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標準建議。不過,如果能透徹了解「內側摩擦症候群」與「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因果關係,應該就知道並非如此了:如果不先以「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去除病因,這些緩解症狀的治療方法只是治標非治本,花錢事小,若因此掩飾了病情而忽略該有的保健措施,導致軟骨加速破壞,錯失了治療契機,得不償失。若以「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角度來看,目前的這種主流觀念就有延誤病情之嫌了。事實上,眾多在本中心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回復正常生活的病患,回想過去數年的輾轉求醫過程,都有這種「被延誤病情」的深刻感受。

  是的,這是根據我們十幾年來針對慢性膝痛的臨床觀察及相關研究歸納出來的新病症,可以解釋大部分「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症狀。如果能夠徹底了解它,就能有效的預防或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我們提出的這個新名詞,雖然已有相關論文發表,在骨科的專業領域,仍未被廣泛認知,假以時日,它將會逐漸改變醫界對中老年人慢性膝痛的看法。簡單的說,「內側摩擦症候群」是幾乎人人的膝關節內都有的「內側皺襞」這個先天構造與關節軟骨相互重複摩擦(或是單次受傷),導致發炎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症狀。由於它的存在,終其一生會影響膝關節的活動,也會因為每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工作狀況不同,而造成膝關節不等程度的「退化」。

保守治療:主要是避免重複或長時間屈膝的動作或運動。

1.應避免的運動或動作:爬樓梯、爬山、騎腳踏車、蛙式游泳、蹲、跪、屈膝久坐等。
2.合適的運動:健走,自由式游泳或水中行走。

若經過保守治療仍無法改善症狀,或追蹤回診時發現有軟骨持續磨損現象,可評估是否適合接受「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去除關節內的有害因素以促進軟骨自然修復,期待膝關節能逐漸恢復健康。

  完全不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與一般傳統的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關節鏡手術常被混為一談。其實,傳統的關節鏡手術對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只是漫無目的做沖洗、清創、及骨鑽孔的動作,在各國際學會提出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指引之中,已明確的將其列入沒有積極療效的手術,反對它的執行!我們對這樣的看法也深表贊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則是我們十幾年來,結合基礎研究,在了解病因之後,為了移除這些病因發展出來的創新手術觀念及方法。依每個膝關節的不同病情,執行以下各種單一術式的不同組合:關節鏡內側放鬆術(Arthroscopic Medial Release);關節鏡外側放鬆術(Arthroscopic Lateral Release);關節鏡半月軟骨部分切除術(Arthroscopic Partial Meniscectomy);關節鏡關節囊清除術(Arthroscopic Synovectomy);關節鏡游離骨移除術(Arthroscopic Loose Body Removal)以及關節鏡軟骨整形術(Arthroscopic Chondroplasty)。最終目的是清除所有不正常的摩擦以及發炎組織,並調整關節腔各部位的壓力,以提供軟骨最佳的代謝環境,促進其自然修復。

骨科醫師要能成功的執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需具備三個條件:

1.要有執行關節鏡手術的能力,骨科分科日細,僅有部分受過運動醫學次專科訓練的骨科醫師有這能力,甚且,要在因「退化」而空間緊縮的關節腔執行手術,需要更精巧熟練的技術。
2.最好能安排實地觀摩,學習手術技巧,並累積三~五年的經驗,按圖索驥無法明瞭這項技術的精髓。
3.充分了解並認同「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新觀念,才能教導、領導醫療團隊,以共同的理念照護病患。這是最重要,但也是最困難的部份,如同說服虔誠的教徒改變信仰,對於已接受完整骨科專科訓練的醫師來說,愈是資深,愈困難。

  只要能了解「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解析,聽聽醫師的解釋,問幾個相關問題,很容易就能判斷了。譬如:什麼是「內側摩擦症候群」?手術如何進行?是要處理?關節鏡手術有效嗎?軟骨能自我修復嗎?術後如何保健?…… 馬上就能得知這位醫師是否有「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認知。接著,可再進一步詢問:需要接受這種手術的病患多嗎?在您這邊平均一年有幾例?成功率如何?(本專業研習課程的認證標準是:有執行一百例的經驗,且追蹤超過一年後,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病人是滿意的)

  因為它是屬於微創手術,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行走,術後,通常住院一~二個晚上就可回家了。傷口的癒合期是二~三個月,這段期間,需特別注意膝關節的保護及復健,若只是坐辦公室或在平地走動的輕鬆工作,休息一~二週即可上班,較粗重的工作則最好能休息三~六個月。此外,為了讓軟骨自然修復,一年內盡量避免跑跳、負重以及上下樓梯、騎腳踏車、蹲、跪等需重複屈膝的工作。

  雖有輕重之分,病患通常都是兩邊膝蓋同時有問題。因為它是微創手術,傷害小、復原快,並不影響行走,如果有症狀,建議兩邊可一起處理,不但能一次解決問題,也可減少重複麻醉的風險。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能否扭轉膝關節「退化」的自然病程,成功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有如園丁整理荒廢已久的庭園,只是第一步驟,接下來,終生的自我保健,才是膝關節能否逐漸恢復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了解術後的復原分成四個階段,就能把握自我保健的重點了:

1.手術~一個月:傷口癒合期
腫脹瘀青逐漸消退,除了傷口疼痛(與術前的感覺大不相同),會覺得膝關節比術前舒服許多,緊繃、酸痛等不適症狀明顯改善。這個階段的自我保健原則是保護傷口以促其順利癒合,所以,以下的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和緩,以不傷害傷口為原則。
復健運動:直抬腿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
活動:平地行走,距離以不增加疼痛為原則。

2.一個月~三個月:疤痕形成期
癒合的傷口逐漸纖維化,2~3個月時最明顯,若自我保健的運動做的不確實,緊繃、酸痛等不適症狀似乎又回來了!不明就裡的病患會誤以為手術失敗而懊惱不已,其實,這是正常的過程。這個階段的自我保健原則是加強肌力、避免疤痕過度纖維化。此時,傷口已完全癒合,以下的運動一定要忍痛確實執行。
復健運動:直抬腿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
活動:增加平地行走距離,可恢復輕鬆的工作,避免上下樓梯、負重、蹲、跪、屈膝久坐。

3.三個月~一年: 傷口穩定期、軟骨修復期
纖維組織(疤痕)逐漸軟化,除了傷口附近受影響的小神經引起的疼痛、刺激感,膝關節的整體舒適感慢慢增加。這個階段的自我保健重點是加強肌耐力、保護正在自我修復的軟骨。 復健運動:直抬腿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局部按摩可減輕傷口的神經敏感度。
活動:增加平地行走距離,可恢復正常生活,為了保護正在自我修復的軟骨,仍應避免上下樓梯、負重、蹲、跪、屈膝久坐等動作。

4.一年之後:軟骨修復期、功能恢復期
由於膝關節內不利軟骨組織正常代謝的環境已經由「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完全改善,只要能持續注意保健,會逐年改善,走向健康之路! 復健運動:直抬腿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這三種簡單的保健運有如刷牙之於口腔保健,最好能終生執行。
活動:可視情況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及休閒活動,重回健康的人生。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主要概念是藉由關節鏡將膝關節內部「整理」成適合軟骨自然修復的環境,期望因此而能扭轉關節繼續「退化」的病程,避免置換人工關節。當然,能否達到這個目標,除了成功的手術,病患本身術後的自我保健是同等重要的。原則上,只要能把握時機,在膝關節尚未「退化」至不可逆期(變形嚴重)之前接受手術,輔以術後的適當保健,走向健康之路應是可預期的!

  如果能確實執行所列的保守治療,可以有效的減緩軟骨破壞的速度。至於能拖延多久,與「退化」期數(嚴重度)、工作性質、居家環境、運動習慣息息相關,原則上,可以根據疼痛不適的程度來做判斷,如果保守治療無法讓症狀緩解,最好就不要再拖了!

  最好半年能追蹤一次、一年能照一次X光,一方面可以讓醫護人員了解您的保守治療是否有正確執行,也可以藉X光檢查檢視軟骨狀況,適時建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

  軟骨持續破壞不見得會有顯著的臨床症狀,X光檢查也只是間接的疾病進展指標,並無法完全呈現膝關節的內部狀況,若發現惡化,就應該慎重考慮接受手術了!

  手術後兩三天(尤其是第一個夜晚),是傷口較為疼痛不適的階段,最好有家屬或看護陪同、協助行動,以避免跌倒之意外。這段期間,手術部位的自然腫脹會影響下肢循環,增加靜脈栓塞的可能性。若要長程坐車,最好選擇能把患肢抬高的交通工具,旅途中應有家人陪同,並注意多做踝關節運動,促進血液回流,以避免產生靜脈栓塞。

  拆線是較簡單的處置,應該沒問題。至於後續追蹤,目前由於「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尚無法被多數專業醫師認同,若有需要,建議到已經過本中心訓練(待認證),或已認證的醫療院所追蹤,以免徒增困擾(如前所述,傳統觀念是反對以關節鏡治療這疾病的)。 詳細資料請參考本中心相關網站:http://dl.tzuchi.com.tw/jointcenter/node/286

  玻尿酸的相關資訊(詳見藥物治療),不建議使用。至於血小板濃縮製劑(PRP),其治療理論基礎如再生醫學(詳見再生醫學)所述。其實,在執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時,我們刻意縮短引流管置放時間,目的是讓內部傷口緩慢滲出的血液留存在膝關節內,幾天下來,前後會有一兩百c.c.的血液留存在關節腔,產生十~二十倍於PRP(只抽十c.c.血液)的療效。在術後一年的療效評估時,若有必要,再決定是否需要注射PRP。

  全膝關節術後疼痛的發生率高達四十四%,嚴重與極度疼痛的也達十五%,而手術醫師常因不知原因而束手無策,事實上,根據我們的經驗,這些疼痛及不適感有很高比率是源自被忽略而未處理的「內側摩擦症候群」或是疤痕組織,可經由關節鏡得到診斷並予以清除,部分症狀可因此解除。

  膝關節三個部位(內側、外側、前部)的「退化」,有不同原因,外傷導致的半月軟骨受損是外側「退化」的最常見原因,若任其持續惡化,最終可能會因嚴重變形(X型膝)及行動困難而需置換人工關節。如果您的狀況仍未到達末期(第五期),應可依循「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治療觀念得到改善!此外,我們也常碰到一些曾經接受關節鏡手術卻症狀加劇的病例,原因是:一般骨科醫師在執行關節鏡手術時,因不知而忽略「內側摩擦症候群」的存在而未加處理,術後反而會因疤痕組織形成而更嚴重。若是這種情形,可藉由接受「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評估與「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治療得到改善。

  全方位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膝關節炎。偶而也會碰到「內側摩擦症候群」被誤認為是類風濕性膝關節炎而長期服藥的病例,施以「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可完全治癒。

  已接受認證之「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以團隊運作方式全方位照顧有相關需求的病患,「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整個療程,僅有手術的部分(「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需由有經驗的骨科醫師執行。加入「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行列的非骨科醫師都具備相同的理念,可執行醫療評估及保守治療的部份。「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認證相關資訊,請參考以下連結:http://dl.tzuchi.com.tw/jointcenter/node/285

  每個關節都有不同的「退化」原因,「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完全針對膝關節的。各個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也不盡相同,建議還是要讓各領域專科醫師詳細檢查,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 Copyright 2019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大林慈濟醫院 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