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我們對「內側摩擦症候群」的研究發現及執行「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經驗,二○○七年起,我們開始推動一套整合型的全方位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計畫——「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nee Health Promotion Option, KHPO)。認同我們理念的各科醫師包括:骨科、家庭醫學科、老人醫學科、風濕免疫科、復健科以及相關護理人員,都可加入這共同照護病患的行列!
不需吃藥,亦不需打針,主要目的是讓患者及其家人建立正確護膝觀念,了解這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並非自然老化,教導與追蹤患者,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並包括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軟組織伸展的居家保健運動,以增加關節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預防膝關節持續磨損退化。
當對策一無法阻止膝關節問題繼續惡化時,多數患者會需要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移除關節腔內不正常的摩擦現象、清除發炎組織、微調軟骨間鬆緊度,以減輕關節腔內壓力,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與再生,再輔以手術後積極的保健療程,80%軟骨有再生機會。
倘若已拖延至第四~五期,或者當對策二無法阻止膝關節問題繼續惡化時,就必須施行置換人工膝關節了。若是進行傳統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依照過去國外臨床的研究還有30%的人未能滿意治療效果,這是因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手術醫師並未處理「內側皺襞而引發摩擦症候群」,或是手術後疤痕組織造成敏感刺激等症狀。
我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整體治療所提出的全新理論:針對性的根除所有導致膝關節「退化」的不利因素,可以使受損軟骨再生。相較於傳統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關節鏡手術方式(其治療之有利機制並不明朗,而治療結果也是參差不齊),我們所提出的「關節鏡內側放鬆手術」、「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以及「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不僅治療理論基礎明確,臨床治療結果的追蹤觀察也已證實其療效,能為多數患者的膝關節帶來重生希望。
以下將一一介紹「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每個步驟。若能仔細看完,應該就能徹底了解平常該如何正確使用您的膝關節了。萬一出現毛病,也能先行自我保健。有了這些知識也等同得到了就醫須知,必要時,更可避免因病急亂投醫產生的不良後果!
在接受「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治療前,必須以放射線檢查全面評估膝關節的狀況,依站立情況的前後、側面及平躺屈膝等三個方位之標準X光檢查,對每個膝關節腔建立臨床分期,以作為決定治療方式的依據。關節間隙變窄的程度、骨刺嚴重情形、股脛角度、以及是否有鬆動不穩定的現象是評估的主要參數,我們以三個關節腔中最嚴重者作為整體關節「退化」的最後分期期數(表1是以內側腔為例)。多年的累積經驗發現,這樣的分期方式,可以預估在實際進行關節鏡檢查時的發現。
期別 |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 骨刺 | 股脛骨角度 | 穩定性 | 關節鏡檢查發現 |
---|---|---|---|---|---|
一 | 疑似 | 無 | 正常 | 正常 | 表面平滑、但失去正常彈性 |
二 | 不超過1/2 | 疑似 | >0 | 正常 | 表面不平滑,軟骨中度磨損(表面隆起、纖維化) |
三 | 顯著,超過1/2 | 確定 | 接近0 | 正常 | 深度軟骨磨損(軟骨裂開、下方骨頭外露面積小於1/2) |
四 | 間隙消失 | 顯著 | <0 | 正常 | 全層軟骨磨損(軟骨下方骨頭外露面積超過1/2) |
五 | 間隙消失 | 顯著 | 嚴重變形 | 鬆動、不穩定 | 軟骨完全磨損 |
正常:
關節間隙正常,以關節鏡檢查,軟骨表面光亮平滑。
第一期:
關節間隙正常,以關節鏡檢查,軟骨表面光澤減低,失去平滑感。
第二期:
關節間隙變窄,骨刺尚未產生;關節鏡檢查可見:軟骨表面光澤消失,有局部隆起的現象,彈性明顯變差。
第三期:
關節間隙變的更窄,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軟骨表面已崩裂、磨損,產生有如蟹肉般的鬚狀物。
第四期:
關節間隙幾乎完全消失,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部分軟骨已完全磨損,露出下面的硬骨。
第五期:
關節間隙完全消失,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軟骨完全磨損;因嚴重變形,外側韌帶已鬆弛,失去穩定性。
對於所有第一、第二期及某些第三期病患,為智慧護膝保健期,建議在醫護人員監控下先接受保守治療三個月~六個月,不需吃藥,亦不需打針,主要目的是讓患者及其家人建立正確護膝觀念,了解這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並非自然老化,教導與追蹤患者,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並包括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軟組織伸展的居家保健運動,以增加關節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預防膝關節退化。原則上,需要反覆彎曲膝蓋的動作或運動是有害的,表1所列的活動和運動就是以此原則列出,其他未被列出的,可依此原則類推。
適合的活動 | 有害的活動 |
---|---|
走路 | 爬樓梯或爬山 |
慢跑 | 重複蹲、跪(例如:園藝活動) |
高爾夫球 | 騎腳踏車 |
自由式、蝶式游泳 | 蛙式、仰式游泳 |
最經濟、方便而有效的方法
(1)股四頭肌強化運動:保持膝關節完全伸直的抬腿肌力訓練(A圖)
(2)在每次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後,進行緩和極度彎曲的抱膝(C圖)、 以及完全伸直的壓膝運動(B圖),已維持關節本身的活動度,減輕關節僵硬
一旦做好每個關節腔的臨床分期,除了必要執行的保守治療,我們可根據表3的指引決定個別病患可能需要接受的手術方式。對於第一至第三期的病患,相較於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最好的選擇。至於第四期病患,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雖是首選,考量病患的意願、心理、及社經條件,必要時,「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也是很好的選擇。
期別 |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 | 膝關節微重建手術 | 精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
---|---|---|---|
一 | + | - | - |
二 | ++ | - | - |
三 | +++ | ++ | - |
四 | + | +++ | ++ |
五 | - | + | +++ |
整體滿意度高達九四‧一%
手術一年後,依然有511個病人,統計有844(97.9%)個受影響的膝關節收錄在這篇研究裡。平均開刀年齡是64歲(標準差:10)。794(94.1%)個膝關節的主觀評價是令人滿意的。其中有379個病人657(77.8%)個膝關節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70個病人的71(8.4%)個膝關節接受單一關節面關節置換手術,116個病人的116(13.8%)個膝關節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在關節置換組,病人整體滿意度高達100%。在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組,整體滿意度為92.4%。其中可再細分,228個第二期膝關節炎的病人滿意度有91.2%,在327個第三期膝關節炎的病人滿意度達93.6%,在102個第四期膝關節炎也有91.2%。而第四期膝關節炎組,有三位病人追蹤一年後才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這樣的結果是令人興奮的:對於第四期的患者,若是在傳統觀念主導下,是非得置換人工關節不可的,然而,「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卻能讓四分之三的第四期患者在治療後三年仍然滿意他們的狀況而不需置換關節。我們期盼持續的追蹤,會發現這些病患逐年改善。
而,二、三、四期病患滿意度的不同表現,直指盡早就醫的重要性。
「骨性膝關節炎」是指膝關節因種種因素造成關節的疼痛、功能不良,或者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破壞進而出現變形。
「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就是「骨性膝關節炎」;當膝關節問題長期未得到適當治療而造成更嚴重的膝關節機能減退、直到關節軟骨完全磨耗殆盡,膝關節逐漸嚴重變形,久而久之愈趨嚴重。
後來一般骨科醫師用來統稱膝關節問題,連無法解釋的膝關節疼痛,從輕微I期到嚴重V期都被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倘若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首先要向醫師確認是退化到幾期。畢竟不同的退化期數代表不同的嚴重程度,自然也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
我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整體治療提出的全新理論:針對根除所有導致膝關節「退化」的不利因素,可以使受損軟骨再生。相較於傳統的關節鏡手術方式(單是沖洗或磨整關節面,其治療之有利機制並不明朗,而且治療結果也參差不齊),我們所提出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與「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不僅有明確治療理論基礎,還有嚴謹的臨床治療研究結果,定期追蹤觀察也證實有其療效,能為大多數患者的膝關節帶來重生希望。
期別 |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 骨刺 | 股脛骨角度 | 穩定性 | 關節鏡檢查發現 |
---|---|---|---|---|---|
一 | 疑似 | 無 | 正常 | 正常 | 表面平滑、但失去正常彈性 |
二 | 不超過1/2 | 疑似 | >0 | 正常 | 表面不平滑,軟骨中度磨損(表面隆起、纖維化) |
三 | 顯著,超過1/2 | 確定 | 接近0 | 正常 | 深度軟骨磨損(軟骨裂開、下方骨頭外露面積小於1/2) |
四 | 間隙消失 | 顯著 | <0 | 正常 | 全層軟骨磨損(軟骨下方骨頭外露面積超過1/2) |
五 | 間隙消失 | 顯著 | 嚴重變形 | 鬆動、不穩定 | 軟骨完全磨損 |
傳統的關節鏡手術對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只是漫無目的做沖洗、清創、及骨鑽孔的動作,這些是可以暫時緩解關節疼痛問題,但無法維持長期的治療效果,在各國際學會提出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指引之中,已明確的將其列入沒有積極療效的手術。
而我們中心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rthroscopic Cartilage Regeneration Facilitating Procedure, ACRFP)」則是結合基礎研究,在已了解病因之後,為了移除這些病因發展出來的創新手術觀念及方法。依照每個膝關節不同的嚴重期程度,執行以下各種單一術式:如「關節鏡內側放鬆術」(AMR)、「滑膜切除術」(Synovectomy)、「軟骨形成術」(Chondroplasty)、「部分半月板切除術」(Partial Meniscectomy)、以及「經皮外側放鬆術」(Percutaneous Lateral Release, PLR)等。
第一期:
關節間隙正常,以關節鏡檢查,軟骨表面光澤減低,失去平滑感。
第二期:
關節間隙變窄,骨刺尚未產生;關節鏡檢查可見:軟骨表面光澤消失,有局部隆起的現象,彈性明顯變差。
第三期:
關節間隙變的更窄,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軟骨表面已崩裂、磨損,產生有如蟹肉般的鬚狀物。
完整執行的「關節鏡內側放鬆術」在完成手術後,可由髕骨的活動度檢查並驗證內側放鬆的程度是否足夠:當膝蓋完全伸直時,以關節鏡試探原本緊閉的內側髕股關節間隙是否容易被撐開;或是直接以手指搬動髕骨,看它是否可被輕鬆的左右搬動。
A
B
C
D
E
F
G
完整的「關節鏡內側放鬆術」。A圖,近端的膝關節肌肉附著點(箭頭處)應截斷;B圖,前方滑膜半月板連結處(箭頭處)應分離;C圖,膝內側凹槽應清除至後方角落(箭頭處);D圖,內側半月板的滑膜半月板連結處(箭頭處)應清楚可見;E圖,在情況較嚴重的病例,應釋放緊縮的鵝足肌群筋膜(箭頭處);F圖,內側放鬆手術前;G圖,內側放鬆完成後。
這項手術的臨床治療經驗也支持我們的論點,我們對接受「關節鏡內側放鬆術」治療的一七三位、二五五例罹患不同「退化」期別的膝關節所做的治療效果分析顯示:「關節鏡內側放鬆術」是緩解「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的有效方法,大多數術後追蹤超過四年的病患,在接受追蹤檢查時,明顯感覺疼痛減輕許多,功能也因此得到改善,證明「關節鏡內側放鬆術」確實可以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程並贏得病人的滿意。
圖A.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目的: | 增強股四頭肌力,維持膝關節動態 的穩定性,達到保護軟骨的作用 |
方式: | 坐於有靠背、穩定的椅子上,單腳 打直抬起,腳踝勾向身體,維持 10 秒鐘,放下2-3秒數後,同一腳執行 10下後才換腳 |
次數: | 每日4次,每次10下,每下10秒鐘 |
圖B. 壓膝運動
目的: | 矯正膝關節屈曲,維持膝關節靈活 度, 降低軟骨間靜態壓力 |
方式: | 坐於椅子上時,小腿放於一張同高 的椅子上,膝關節下方懸空,雙手 穩穩地將膝關節往下壓至有拉筋的 感覺維持10秒,兩腳交替做 |
次數: | 每日4次,每次10下,每下10秒鐘。 |
圖C. 抱膝運動
目的: | 維持膝關節靈活度,預防術後疤痕 過度 纖維化,降低軟骨間靜態壓力 |
方式: | 剛手術完建議坐於床上,臀部靠近 牆壁,雙手慢慢將大腿抱向身體, 感覺緊繃輕微疼痛時,雙手固定在 小腿處,10秒後再漸進式的增加彎 曲角度,時間以 30秒~2分鐘為限 |
次數: | 每日4次,每次1下,每下30秒~2分鐘 |
患者如何明確地分辨醫師是進行「關節鏡清創」還是「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一般不了解「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患者,如遇到將「關節鏡清創」包裝成「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無法分辨真偽。因此,我們在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科網站上,提供給患者更多詳細資料,提供曾經來接受訓練的醫師及醫院供選擇,也建議自行閱讀「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以了解「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仔細聽聽醫師對自己病情的解釋外,並且詢問醫師幾個相關問題,例如:
在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清除包括「內側摩擦現象」、外側壓迫症候群、滑膜炎、軟骨碎片和半月板破片等造成軟骨損傷的主因之後,術後照顧的目的是要啟動並輔助受損軟骨的自然修復能力。這些方法統稱為「術後軟骨再生促進療法」(Post-operative Cartilage Regeneration Facilitating Modalities, PCRFM),包括:
1.復健運動:是最經濟、方便而有效的方法
A.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B.壓膝運動
C.抱膝運動
2.各種刺激軟骨增生的方法:花費較高,效果尚未完全確定。不過,持續有研究報告肯定這些方法能抑制發炎反應。其中,血小板濃縮製劑(PRP)已被證實可促進軟骨細胞的合成代謝,增加修復能力,或可嘗試使用。
雖然醫界普遍認為關節透明軟骨沒有或僅有低再生能力,但也有學者觀察孕婦生產前後及外傷後的病人,發現關節透明軟骨在胎兒、產後新生兒或人體受傷後,確實有明顯的增生及復原能力(Onyekwelu I, 2009)。回溯相關文獻研究,也發現早在二○○二年(Kanamiya T)及二○○三年(Koshino T),他們從各種不同膝關節炎畸形矯正案例的研究中,就已經觀察到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的直接或間接證據。Aigner等人在二○○六年進一步指出,關節軟骨顯現的低代謝轉換,混雜了高度併行的合成和分解兩種代謝途徑,此一觀點跟傳統認為關節軟骨的代謝近似於停滯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關節透明軟骨是否具備再生能力?現代醫療界雖仍無一致看法,一般認為,只要找出關節軟骨如何維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平衡的因素,就能解開軟骨維護與「退化」的生物學關鍵,以停息醫界爭論,這當然也是當前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課題。
我們經由一系列的研究和長期臨床觀察,發現並定義了一個因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長期互相摩擦而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其多樣性的臨床表現——「內側摩擦症候群」,不僅能解釋大多數「退化」性膝關節炎已知的症狀、病徵和危害因素,也可能是原發性「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要病因。此症候群若合併其他有害因素,如外側壓迫症候群、局部性滑膜炎、軟骨或半月板碎片等,將危及關節軟骨正常的代謝平衡而導致膝關節的持續「退化」。
如能及時接受「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全程照護,適時以「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清除膝關節內的危害因素,並確實執行「術後軟骨再生促進療法」,關節軟骨就有機會恢復其自然修復力量,「退化」的膝關節也因此得以逐漸「再生」!我們的臨床療效追蹤研究發現,「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不但能讓多數病患滿意,客觀的放射線影像評估也證實,只要能徹底清除膝關節內已存在的分解代謝因素,就可能讓受損軟骨的合成代謝路徑轉為主導而揭開再生序幕。
下圖的實例說明軟骨有再生的能力:
A
B
五十六歲女性,第二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左膝內側腔證實了軟骨有再生的能力:A圖,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已清除的內側皺襞病變對應的內側股骨髁上有軟骨侵蝕情形;B圖,三年後,同一膝蓋因意外跌倒出現關節血腫而接受第二次關節鏡檢查,發現缺損的軟骨已重新長出,證明軟骨組織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A
B
C
這位兩側膝關節相互對照的六十一歲男性病例顯示了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好處:A圖,術前的站姿X光片,右膝(左側)內側腔顯示第三期 、左膝(右側)內側腔則為第二期「退化」性膝關節炎,僅右膝施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B圖,四十六個月後因左膝明顯不良於行而再度回診,相較於逐漸退化的左膝,處理過的右膝狀況非常好並且已經停止「退化」;C圖,未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左膝則因變形嚴重而必須接受單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A
B
七十歲男性,右膝(左側)罹患第四期「退化」性膝關節炎,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逆轉自然「退化」病程的例子:A圖,術前站姿X光片顯示右膝內側腔罹患第四期「退化」性膝關節炎;B圖,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治療三年後,不但關節間隙因軟骨再生而打開,變形的O形腿,其「股骨—脛骨角度」也從-七度改善到-三度。
A
B
五十八歲女性,「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逆轉其自然「退化」病程的例子:A圖,站姿X光片顯示兩膝患有第四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且已嚴重到股骨內側髁有半脫位現象;B圖,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治療後三年,可明顯看出改善情形。
A
B
五十八歲女性,「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輔以「高位脛骨切開矯正手術」逆轉其「退化」病程的例子:A圖,站姿X光片顯示右膝因陳舊性癒合不良的骨折導致第四期「退化」性膝關節炎;B圖,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加上「高位脛骨切開矯正手術」治療後兩年,可明顯看出改善情形。
期別 |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 骨刺 | 股脛骨角度 | 穩定性 | 關節鏡檢查發現 |
---|---|---|---|---|---|
一 | 疑似 | 無 | 正常 | 正常 | 表面平滑、但失去正常彈性 |
二 | 不超過1/2 | 疑似 | >0 | 正常 | 表面不平滑,軟骨中度磨損(表面隆起、纖維化) |
三 | 顯著,超過1/2 | 確定 | 接近0 | 正常 | 深度軟骨磨損(軟骨裂開、下方骨頭外露面積小於1/2) |
四 | 間隙消失 | 顯著 | <0 | 正常 | 全層軟骨磨損(軟骨下方骨頭外露面積超過1/2) |
五 | 間隙消失 | 顯著 | 嚴重變形 | 鬆動、不穩定 | 軟骨完全磨損 |
不需吃藥,亦不需打針,主要目的是讓患者及其家人建立正確護膝觀念,了解這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並非自然老化,教導與追蹤患者,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並包括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軟組織伸展的居家保健運動,以增加關節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預防膝關節持續磨損退化。
當對策一無法阻止膝關節問題繼續惡化時,多數患者會需要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移除關節腔內不正常的摩擦現象、清除發炎組織、微調軟骨間鬆緊度,以減輕關節腔內壓力,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與再生,80%軟骨有再生機會。
倘若已拖延至第四~五期,或者當對策二無法阻止膝關節問題繼續惡化時,就必須施行置換人工膝關節了。若是進行傳統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依照過去國外臨床的研究還有30%的人未能滿意治療效果,這是因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手術醫師並未處理「內側皺襞而引發摩擦症候群」,或是手術後疤痕組織造成敏感刺激等症狀。
本中心與其他醫師做法不同的是,我們手術時會一併處理內側皺襞故不會引起手術後的相關病變,我們稱之為「膝關節微重建手術」 或「精準人工膝關節重建手術」,我們有信心能有效降低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的不適,達到近100%的手術滿意度。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是針對「骨性膝關節炎」(俗稱「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整體治療方案, 並非強調單一手術,而是依照病情進展決定治療方式!
期別 | 第四期 |
---|---|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
間隙消失 |
骨刺 | 顯著 |
股脛骨角度 | 0 |
穩定性 | 正常 |
關節鏡檢查發現 | 全層軟骨磨損 (軟骨下方骨頭外露面積超過1/2) |
第四期:
關節間隙幾乎完全消失,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部分軟骨已完全磨損,露出下面的硬骨。
期別 | 第五期 |
---|---|
關節間隙 變窄程度 |
間隙消失 |
骨刺 | 顯著 |
股脛骨角度 | 嚴重變形 |
穩定性 | 鬆動、不穩定 |
關節鏡檢查發現 | 軟骨完全磨損 |
第五期:
關節間隙完全消失,有明顯骨刺;關節鏡檢查可發現軟骨完全磨損;因嚴重變形,外側韌帶已鬆弛,失去穩定性。
圖A.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目的: | 增強股四頭肌力,維持膝關節動態 的穩 定性,達到保護軟骨的作用 |
方式: | 坐於有靠背、穩定的椅子上,單腳 打直抬起,腳踝勾向身體,維持 10 秒鐘,放下2-3秒數後,同一腳執行 10下後才換腳 |
次數: | 每日4次,每次10下,每下10秒鐘 |
圖B. 壓膝運動
目的: | 矯正膝關節屈曲,維持膝關節靈活 度, 降低軟骨間靜態壓力 |
方式: | 坐於椅子上時,小腿放於一張同高 的椅子上,膝關節下方懸空,雙手 穩穩地將膝關節往下壓至有拉筋的 感覺維持10秒,兩腳交替做 |
次數: | 每日4次,每次10下,每下10秒鐘。 |
圖C. 抱膝運動
目的: | 維持膝關節靈活度,預防術後疤痕 過度 纖維化,降低軟骨間靜態壓力 |
方式: | 剛手術完建議坐於床上,臀部靠近 牆壁,雙手慢慢將大腿抱向身體, 感覺緊繃輕微疼痛時,雙手固定在 小腿處,10秒後再漸進式的增加彎 曲角度,時間以 30秒~2分鐘為限 |
次數: | 每日4次,每次1下,每下30秒~2分鐘 |
© Copyright 2019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大林慈濟醫院 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